人總是把事情想得很糟

        高中有一段時間上起了日文,那是開在每週四的第九節時段,由於那時候種種環境因素,我們的星期四是沒有第八節的(還是我們根本沒有第八節我忘了),以當時我在學習上嚴重墮落的,而且中間還是空一節的情況下,對於日文課的學習想必不甚充滿熱情。每次每次上課,都抱持著好累好麻煩、去了又要討論講話,各種會發生的情況都想好了,而且都得出了「乾脆不去算了」的結論。但是卻在每次下完課,日文課輕輕鬆鬆度過之後(這種課通常老師都不會嚴),一切所設想的麻煩事和雜七雜八的念頭都沒有發生,就有會有種「其實沒什麼」的感覺產生。只不過,到了下星期四,這樣的循環會再輪一次...

     
        這種習慣或是這種下意識產生的感覺我也不清楚確切建立的時間為何,只知道自然而然,事情總是在腦中反應滯留一段時間之後才發送,那段滯留時間發展出的東西,往往都會限制了我所想說、我所想表達的東西,漸漸形成了一種束縛...



限制?後果評估?


        這種限制,在後來還會被我合理化成為一種後果評估。這句話出去之後的後果? 這個動作出去之後的後果? 這個決定之後對於他她他的種種後果? 有些很簡單、很正常、很反應式的平凡行為,在我的有(無)意識下,成為為數龐大的後果評估思考焦點,每一次每一次的動作,牽連著下次下下次的反應,無限擴張的思緒擾亂著。但最令我無力的是,往往這些東西都不會成為接下來你所接受到的回應,而在面對新產生的焦點前,前面那種評估的落差和多慮的失落令我十分無力。但是,如果這真的能成為一種後果評估呢? 他真的是一種後果評估的思考嗎? 能成為一種謹慎行動的監控機制嗎? 能成為一種行走在繁雜事物之間,堅定自己的判決天秤嗎? 如果能? 那先前的種種焦慮為何會產生? 如果不能? 我又何必如此? 


所以結論是:我想太多了嗎?


jimmy9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報和電影畫面一樣美麗)



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Falling Slowly


        這部電影是在奧斯卡的奪下最佳電影歌曲的愛爾蘭電影,老實說沒有在大銀幕上看這部片真的有點可惜,因為影片中美麗的畫面和完美音樂的結合,絕對是要在大銀幕上才能深刻感受到的。不過,即使在小銀幕少了那種氣氛的感染,其音樂和劇情仍舊動人。

        故事的發展是極為簡單的,男女主角在街頭表演相遇,兩個人藉由音樂慢慢拉近了距離。這是一部相當純粹的愛情電影,男女主角因為在戀愛上的困境而回到(移民)到都柏林,而兩人的孤獨和缺憾,藉著兩個人音樂的互動,不論男主角高亢深情和女主角溫柔聲音的合音,或是詞曲間的互相填補,音樂上結合,正填補了兩人在心靈上的創傷,兩人的情感,就在女主角以捷克語說出「我愛的是你」的那時,最為濃厚。然而另一方面,這又不是一部純粹的愛情電影,男女主角對於對方的情感,建立於音樂和傷口的的融合和撫慰,當男主角下定決心追尋舊愛的同時,也同時激勵了女主角,存在兩人之間的愛情,似乎也只有在男女主角各次不經意的衝動而產生的火花。而當最後兩人都尋回了舊愛,音樂就成為他們的之間的連結。Once,不只是那曾經的有過的短暫愛情的火花,還是曾經有過最親密的音樂接觸。

        而在電影中,音樂的角色在形式上成為一種類型,這樣的音樂電影,故事間交雜著角色的歌曲演唱,似乎類似於mv的型態,但是以故事裡角色人物的設定和音樂歌詞與劇情的互動,音樂的角色不僅不會對電影的流暢度而有所妨礙,反而更加深了男女主角的情感,不過,雖然說音樂是兩人情感的催化劑,然而有大部份的歌曲是建立在兩人對逝去愛情的緬懷、自責和男女主角的相互勉勵,所以男女主角間愛情的多寡份量,實在是令人不解,不過這因此有了另一種曖昧的美感吧(笑)。

        最後,不得不八卦一下,這兩位主角Marketa Irglova和Glen Hansard,實際上在音樂上才華也是相當傑出的,Glen Hansard本身就是愛爾蘭樂團The Frames的主唱,而女主角Marketa Irglova則是捷克的音樂才女(天啊!她只比我大一歲!),兩人原本對互相就十分欣賞,但是兩人因為此部片,而真正地成為情侶,導演還爆料說兩人在拍攝過程中就有所進展了,真的是假戲真做呀~


Marketa Irglova (1988~)                           Glen Hansard (1970~)



(情侶檔共領小金人~)

http://tw.youtube.com/watch?v=qx8yLvb0gZM 兩人獲獎片段


jimmy9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想像
想像我們自己的理想世界
想像別人建構起來的世界
不完美但也得以美滿一生

形塑
形塑一個堅毅的自我人格
但如何形塑
是被形塑 還是被洗腦
在竄入自我腳步的深淵時
那又是個怎樣的世界
是自己的 還是別人的

而我們又在乎什麼
不在乎人們如何洗腦
不在乎人們怎麼影響
甚至不在乎自己的去向
未來 夢想 希望
還是從來都不曾在乎?

如果不去探究本質
如果不去追尋來源
如果不去解決根本
如果不去知曉兩面真正的善惡價值
徒留一種聲嘶力竭卻荒謬的人偶表演
我們相信的
是表面 還是虛偽

而我又在乎什麼呢?

jimmy9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當有趣的海報)


        期待已久的「巴布迪倫的七段旅程」終於上映了,這一部極為特別的傳記電影,由演員(而且是許多不同的演員)詮釋Dylan這個人,非常有趣又令人驚豔。當然,這樣的電影要看是有點的門檻,至少對Dylan的生平要有所了解(wiki以及以巴布迪倫的七段旅程搜尋出的文章可以馬上滿足這個條件),而剩下的,就是你對這部電影的體會了。




  Cate Blanchett 以這部拿下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不得不說,在演員部份Cate的演出絕對是精彩地無話可說,那種憂鬱但卻充滿的反叛力量的奇妙特質,絕對令觀眾如同她在台上向台下掃射一般感受強烈(喔~當然這掃射另外有著特別而幽默的意涵)。其它如同童年的Franklin、初闖社會的Bale、家庭混亂的Ledger(T__T)、隱居沉穩的Gere,每一個又是展露演員的特質,又是表現了Dylan的精神,英文片名I'm not there,Dyaln其實不在(片末終於出現了!!),但他其實都在。


     
          Christian Bale                                                                                 Richard Gere


        這樣演員交替的手法不只是讓Dylan精神有更多不同的表現角度,更有重要的象徵意義的是Dylan不停轉變、滾動的靈魂,那種反叛音樂(叛徒!)、反叛權勢、反叛自己的Dylan。Just Like A Rolling Stone!

        而導演其實也加入很多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我非常喜歡片中兩個地方,上面提到的拿槍掃射,就是那時Dylan捨棄了傳統的民搖演出形式,改以插電的吉它和樂團做演出,引來了許多民搖信奉者的抗議和噓聲說他是叛徒(但有趣的事他們還是說他們是他的歌迷XD)。另一個也是同樣時期的Dylan,在受到媒體和群眾的簇擁成為該「時代的良心」,Dylan的煩躁和焦慮,那時的他就像是被人群牽拉著的風箏,任人使喚擺佈。有人不見得認同導演的想法,甚至認為演員一點也不像Dylan(即使是Cate),但是,又有誰真正能夠了解Dylan呢?


   
         Marcus Carl Franklin                                                                                     Ben Whishaw





(Heath Ledger呀!!!! T___T)




最後



Bob Dylan  (1941~)   仍然滾動中




jimmy9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好聽主題曲



YOUTUBE 主題曲片段(中文)

(歌詞很合劇情!!!!)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老了再做也可以!!」


(這照片和上面的影片是唯一和練習曲有關的「橋」段XD)


        這是搶搭著練習曲熱潮的文宣,雖然跟練習曲似乎是一點關係也沒有。「布拉格練習曲」由楊斯維拉克導演,是他與他的編劇父親合作的第五部電影,他父親還親自擔任男主角,光看如此就就非常有趣。

        喬瑟夫就像是一個從來不曾長大的小孩,熱血無時不存在於他心中,即使不斷地被冷水澆灌,然而卻永遠阻止不了他的勇往直前。而他又像是一個熱情青少年,迷戀著每一個閃晃他視線的每一個胴體,想像著每一個令他心動的誘惑,他是一個老的身軀填裝著滿腔的年輕熱血,永遠的不安定,永遠的冒險。

        如此逗趣的行為,喬瑟夫他自己以「招呼型」人物為自己定義,成為他自我的精神宗旨。當在辭掉了學校的工作,65歲的喬瑟夫卻絲毫也閒不下來,他成為了布拉格的單車快捷。從學校到快遞,甚至是他之後的啤酒瓶回收員,圍繞著這些職業的共同點都是與「人」有著親密互動關係,與這些不斷游牧、更遞的與人群接觸。在我們與喬瑟夫一同鐵馬騎過雪中的伏爾塔瓦河;我們從小小的窗口看見布拉格人們的平凡生活;我們在熱氣球上瞭望著整個布拉格,風景,自然的、還有更豐富的人文景象,呈現給了觀眾最色彩繽紛的布拉格,成為本片最動人的地方。




        最後劇本設計也有其趣味,喬瑟夫的以窗口工人之便,成為了人們聊天傾訴的對象,而這些人們,就像是老楊斯維拉克自己是編劇一樣,被他一步一步安排連結在一起,劇本的巧妙和男主角虛實身份,又是另一個電影的趣味。

        而當然,這樣風流且玩耍的人生,會在以穩定為基底的家庭上產生動搖。老夫妻之間的疏遠,在喬瑟夫的玩樂心態和因為年齡的彈性疲乏呈現出來,幽默不再熱情不再,與喬瑟夫自我玩樂的另外一面產生了對比。所以最後他不僅僅幽了自己女兒和以前同事一個大默,還將他們夫婦倆置於淹沒湖底的生死線前,真的要說喬瑟夫改變了嗎? 喬瑟夫(老楊斯維拉克)最後應該給了答案了XD  

     



jimmy9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0/9上映 現正放映中



大導演伍迪艾倫的新片!卡司是Rebecca Hall 、Scarlett Johansson、奧斯卡影帝Javier Bardem還有Penélope Cruz的精彩陣容。



捷克名導的三部曲最後一部!!!! 逗趣感人的傑作!!!!

10/17上映



堤幸彥+你數不完的日本巨星演員 能不看嗎!!!!!

10/24上映 目前沒興趣XD

10/31上映


傳說中的「巴布狄倫的七段旅程」更名「搖滾啟示錄」不過強烈建議要熟悉Dylan這號人物!!!!!



今年好萊烏的搞笑喜劇的首選!!!!! 這三個人在一起 不好笑我退錢XDDD


11/6上映



老實說.....排在這週的片穩死Orz 這週只上映四部電影 其中一部就是「黑暗騎士」之後的下半年最強檔「007量子危機」。這部「1895乙未」台灣自製的史詩片,前途堪憂(大家要支持啊~!!!)


11/14上映



連續兩週都是令很多人期待以久的國片上映,好久不見的范植偉加上目前在新生代演員中竄起的張榕容和柯佳嬿!值得一看!





另外還有跟期中考硬拼的金馬影展
(我想看「2001太空漫遊」啊!!! 吼~~~~~)

有沒有人要贊助我看這些電影 :p






jimmy9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比較喜歡原版的海報XD)

情報頭子:「fuck!我只不過開除一個酗酒的低階米蟲!我錯了嗎!?」

        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而之後隨著一路的巧合,如同滾雪球一般,摧毀了主角
們原有的生活。科恩兄弟將現在社會大家早已見怪不怪的事件做組合,諸如離婚外
遇、隱私勒索、網路交友一夜情等等,每個角色都身陷於自身利益的難題,並且偏
執地全力以赴解決問題,每個角色看似瘋狂的舉動,其實卻有種合情合理的反應表
現。


        而在人物與人物之,間諜跟監成為整個故事的連結,從開始角色奧斯彭的身份,
以及在兩組婚姻關係之間的離婚情蒐,甚至是琳達和查德的機密追蹤。如此近似情報
人員的行動,成為角色偏執行為的表現。但是整個故事最有趣的,卻又是對全程掌握
發展哭笑不得的情報人員,而身為觀眾的我們,也不就是掌握完整劇情的那些人嗎?
科恩兄弟巧妙的角色的看與被看關係,來讓觀眾檢視看電影與電影或者是真實人生中
的當局與旁觀之間的關係。所以當我們在叫罵的詭異劇情的走向時,似乎也就像是落
入了如同劇中角色偏執思考的圈套裡吧,科恩兄弟似乎真的要觀眾「看完爆炸」
(Burn After Reading)XD。

        當然建構如此如同人生鬧劇般的情節,演員的表現就是支撐劇情的關鍵。而無庸
置疑的,五位身經百戰演員的展現,精準地戳中不少人的那個「多一分太誇張,少一
分則太冷」的黑色笑點。


        最後,其實萬惡的片商似乎也和觀眾玩起了標題遊戲,如果你是被大肆宣傳Brad
 所吸引,那麼恭喜你,你真的上當了!雖然Brad的表現也是令人驚嘆,但是標題似乎
就說了:他不久就「即刻毀滅」了XDDD



jimmy9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人們擁有自我堅信的信仰與價值觀時,那將決定你的人生的一切!

        這是一部由HBO自製的電影,改編自真實人物英國帕肯漢的故事,圍繞在帕
肯漢和因為與男友一同殺害多名兒童而入獄米拉之間。帕肯漢以自己所信仰的天
主教的救贖精神,實踐在囚犯的信教與從善之上,然而就在接觸了八年前犯下轟
動全國的罪犯米拉之後,他的信念也許社會產生對抗。

        老實說我並不喜歡結局,即使那或許是真實的人性善良光輝。但是就算如此,
在影片中段,因為假釋與否所產生的在不同人物與價值與立場間的迷惘,十分精彩
。從帕肯漢將他所堅信的天主教的教義的執著與貫徹,帕肯漢夫人在女性主義與人
道主義的信念,乃至於社會大眾的固有的受害賠償心理。在我們思考這部片人物之
間的信仰衝突時,同時也是讓觀眾檢視了自身的價值判斷,就在我們認同了某一立
場與信仰時,我們就已經投射了自身的價值觀於其中。也因此,在帕肯漢遭到米拉
的背叛之時,那一捲煩吵的錄音帶嗡嗡作響揮之不去的,那個對於自身信仰的崩潰
所產生的衝擊、震撼之強烈,令人枯槁、憔悴。


        人的信仰的就決定了我們所看事物的面貌,與我們的所言所行。我們對於死刑
、假釋觀念,難道就不會如片中帕肯漢所說的,是一個來自暴民所產生的社會規範
與思想嗎? 帕肯漢令我感動的不是發揚、展現人性光輝,而是逆「道」而行的自我
信仰。 


而米拉所謂「邪惡也是一種人的靈性的昇華?」不也僅僅是一種不同立場的價值觀嗎?



(台大在10/7 晚上會播映這部片 有興趣的人就去看吧~)




jimmy9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記得在高二的時候,翹掉了無趣的星期五下午團體時間,跑到了體育館聽我
非常崇拜的棒球博士袁定文的演講,在經歷了長達數十年的棒球轉播,以及在美
國深造時期所受美國棒球文化的薰陶,不論是做為一個棒球記者、轉播員、棒球
人甚至只是球迷,袁定文以「棒球就是生活」的觀點貫連。棒球即為生活。在棒
運發展長達一百一十多年的美國,生活與棒球的關連性和密切度自然是可想而知
。而在台灣,從日治時期的棒球文化的傳入,到三級棒球的揚威國際,乃至於職
業棒球運動的開啟和發展,即是棒球文化深入於台灣最好的印證。


       在九降風之中,導演林書宇斷取了棒球發展中最令人感受深刻的片段,將影
響往後職業棒球與台灣整體棒球發展最重大的簽賭案做為貫穿故事的引線,串起
了竹東高中九位高中生的青春成長物語。不但是將已融入生活的棒球氣氛真實的
暈染在故事中,更把這個轉捩點與青春的衝突與崩解力量做呼應,而延伸到青春
的不可逆與往後的贖罪,劇末的小湯與廖敏雄的相會,即使極為刻意,然而對於
同時感受過青春與棒球的逝去(甚至片尾曲的張雨生)的人來說,那種緬懷和感嘆
的情緒是難以壓抑的。


       然而對於我來說,真正壓抑了後面共鳴元素所產生之感動的原因是演員的演技
,在劇情劇烈的變化下,演員無法在和融到衝突之間的轉變與蘊釀做出傑出的表現
,也讓在劇情急轉直下之際,成為只是一種突發性的情緒。當然,對於年輕演員的
苛求要到如此細膩的程度,也許是太過吹毛求疵了,但是如果真的造成情境的情緒
無法連貫,影片的欣賞人也看得坐立難安。即使如此,衝突的力量上,林書宇表露
出了他個人影片特質,從「海巡尖兵」裡對於身份與價值的衝突,在肅殺的崗守黑
夜裡,蘊積而爆發。九降風雖不如「海」裡的激烈,但是對於角色間誤解和誤差所
碰出的衝突火光,卻是讓整部片因而有了青春的衝擊與懊悔。


       而我還會如此猜測,「海」與「九」裡都有著對於時代氛圍的呼應,主角(一兵)
(阿行)以性愛和球棒,分別對那樣一個的社會結構做出控訴,這就如同是影響導演林
書宇深遠的楊德昌作品裡所具有的元素。


       電影‧棒球‧新竹‧青春。九降風是一部如此貼近我生命經驗的一部電影,這些
拍出能與人共鳴與成長的電影,也許,就是台灣電影走向光明未來的某一條道路吧。




jimmy9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影後再來看!


「再見!再見!再見!」

告別了童年,告別了異世界。影片末的二號再見了童年,我卻因為這部片又「再見」童年.....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看起來截然不同,然而卻極為相似。楊導為一號二號設計的,是一個看起來與我們截然不同屬於另一個架空世界的的童年,有我們不認識的卡達天王,不熟悉的特殊詞語(海鷗?!),和一點概念都沒有的異次元;然而他卻又和我們完全相同,我們都曾迷戀著所向無敵的機械戰士,同樣說著大人們不甚了解,但卻要勉為接受的怪異話語,以及每個人所創造的屬於自己的奇幻世界。內容不同,但是那種不曾遺忘卻也鮮少想起的感情,跟著一號二號的鬼靈精怪,彷彿就是經歷了以過去的童年。我想這就是這部片對於我最大的感動,也許他不見得能共鳴到許多人,但是他的的確確的感動到了我,因為這些童年的情感的相似。當然這或許也成為這部片也許評價不定的原因吧。

      而人隨著時間而「漸漸」長大,因為一些無法避免而必須經歷的現實壓迫著我們一定要長大。片裡小女孩因為媽媽的去世,在悲傷中「學習」著用微笑面對而長大;一號照顧著精神病的父親,自己的犯下的過錯,因為自己也因為現實而長大。楊導細心的鋪陳了片中小孩們的「逐漸長大」,不是突然的,而是必須經過了許多的過失、衝突、學習之後,漸漸長大。至於二號,導演並無交代他是如何長大,我認為因為他知道了異次元的幻滅後成長,然後也說不一定,他真的走入了異次元而長大XD (WHO KNOWS!!)

       在人物背景上,導演也加入許多社會議題的背景,二號和他妹妹的因為父母因素而造成的隔代教養,導演用一號二號的詐欺綁架徹底地諷刺了一番(一號還又裱了二號XD),以及一號父親精神病的遭遇和新聞記者面對小孩採訪等等,影片後段這些元素讓小孩成長中「現實」的力量加深,但卻也讓後段的氣氛凝重了起來,我非常喜歡後段的力量和議題,但是這讓前段與後段形成了不小的差距,許多人也許不能接受的吧,不過這也似乎是導演從以往的拍片以來所聚焦的地方。

(請參照之前網友分享的Ryan大的文章 0rz.tw/c74E1 )

       而當然當然!這部片在海角七號之後上映,許多人,不論以前喜不喜歡國片,都會對國片有著和以往不同的看法和信心,而接在其後上映的囧男孩,無可避免的一定會被拿來和海角七號做評價和比較,然而如此風格「囧」異的兩部電影,要來比較實在讓人很囧。




jimmy9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