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睽違21年重返坎城金棕櫚!!! 


如果教育真的只是知識的傳授,那麼一切都不會如此的複雜。 

        就如同聞老師所說的,這是一個十分通俗的題材,但是羅宏康特真的很會說故事。將法國長久以來的複雜紛亂的族群移民問題,巧妙
的置入小小的班級之中,每一個段落之中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辯論,都反覆地闡述真實社會的各種觀點,大至種族與國家認同
,小至家庭或個人情感、偏見,而且這些真實想法竟然還是由這群小孩子所說出的,也格外令人感到驚訝。 

        也許我們可以輕易地將故事的發展結果歸咎於青少年時期的反叛性格,這似乎是一個可以簡單寫成呈報上級報告的方式,但是在過程
之中卻可以發現許許多多促成錯誤結果的因素。如果教育的核心的真的是學生的話,是誰能決定學生究竟該學什麼? 也許老師也不會了解
他們所教導的題材目的是什麼? 從來沒有人在有關學生或教育議題上真正地顧慮到學生真正的看法(有些看似開放的參與的參與,也不過就
是一種形式,雖然台灣連形式都做不到),學生在一套普遍均質的制式要求下,「學習」。而直到最終,所有的問題被最簡化的老師與學生
的階級差別所解決,因為問題從來就不是在老師的語氣和指導方式,因為問題從來都不是老師球員兼裁判,因為學生問題其實根本比不上
老師的咖啡機問題,不是嗎?。在每一段的課堂辯論中,都可以看出老師與學生針對不同議題的爭論,但是本質卻還是相同的老師與學生的
問題關係,導演表現這些教室段落時,總是以極為貼近的特寫來處理,令人感到窒息。 

        很有趣的是,故事並沒有在被退學的同學和其母親憤怒離開時結束,而是繼續描寫老師與學生在學期最後一堂的的心得分享,也帶出來
柏拉圖「理想國」中蘇格拉底的質疑「我們真的學到了什麼?」。除去了教室中的壞事份子後,教室的氣氛變得十分輕鬆,學生與老師之間
的問題似乎也因此解決,然而就在老師驚訝於學生的自行閱讀和毫無所學的茫然時,才發現,其實問題根本沒有解決。那輕鬆的氣氛中,有
著強烈的諷刺感。 

        而延續到最後,校長、老師和學生一起比賽足球,沒有了教室令人窒息的壓迫,規矩形式的座位被打破,老師與學生的階級對立不再存
在。最後這一段,真的是這所學校和班級所獲的美好結局嗎? 還是只是一個理想國度的美好想像? 十分諷刺。

  

看完絕對無法相信那些小孩不是演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mmy9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